外语学院
学校主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 网站首页  学院概况  师资队伍  教育教学  专业认证与审核评估  科研工作  学生工作  合作交流  党群工作  招生就业  国际教育  返回主站 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>国际教育>>新闻快递>>正文

探汉调非遗 架文化虹桥

2025-03-18 16:22  关注:

——安康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汉调二黄文化体验活动纪实

 

317日下午,安康汉江大剧院内传来断续琴音。安康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教育办公室主任黄梓轩、专职辅导员陆传梓、外语学院胡青松博士及全体留学生共同参与汉调二黄文化体验活动。尽管有着语言与文化差异,学生们仍以质朴的方式触摸这一国家级非遗艺术。

三步体验:穿越时空的勇敢尝试

活动在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演职人员的引导下依循“观演—讲听—体触”展开。研究院演职人员演奏二胡、古琴等乐器,学生静坐观摩,偶有低声讨论。随后的汉调二黄经典唱段表演,留学生们专注聆听旋律起伏,不时以掌声回应演员的精彩亮相。 

体验环节,埃塞俄比亚籍学生李敏在古琴前略显犹豫,经演职人员示范后,终以生涩指法拨出断续旋律;孟加拉籍学生江涛对诸葛亮戏服产生兴趣,在工作人员协助下穿戴八卦衣,因头冠尺寸不适多次调整,坚持完成穿戴体验。辅导员在场边鼓励:“跨文化理解往往始于一次勇敢的尝试。”

戏服为媒:跨越语言的直观对话

戏服展示区成为互动热点。留学生们轮流试穿生、旦行当服饰,埃塞俄比亚籍学生马博文为水袖长度惊叹,孟加拉籍学生王吉则专注观察箭衣上的云纹刺绣。汉调二黄研究院工作人员解释:“纹样多取材汉江风光,一针一线皆蕴乡土情结。”尽管动作生硬、理解有限,学生们仍以手机记录彼此造型,现场欢声笑语不断。

根系乡土:非遗传播的现实注脚

国际教育学院打造的“感知中国·美好安康”系列活动,始终将地方文化作为读懂中国的密钥。此次汉调二黄体验并非孤立的文化猎奇,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乡土认知课——当留学生指尖触及戏服上绵密的汉江波纹刺绣时,触碰的不仅是戏曲美学符号,更是安康手艺人守护在地记忆的匠心;当他们生涩模仿琴弦震颤的瞬间,奏响的不仅是异国青年的文化好奇,更是非遗基因连接世界语境的生动实践。

春光渐暖,汉江畔的戏服衣袂随风轻扬。这场浅尝辄止的文化初遇,既展现了传统艺术对外传播的真实图景,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质朴注解——文化共鸣未必始于深刻理解,却总能生于真挚碰撞。

 

(撰稿/陆传梓 审核/肖红香 发布/陆传梓)


下一条:国际教育学院召开国际学生研究生项目申请指导会

关闭窗口

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| Copyright 202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:中国 陕西 安康汉滨区南环路33号 

您好!您是第 访问本站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