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语学院2017年度课程考核工作总结报告
为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,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,改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方法,突出课程考核结果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,2017年外语学院组织实施了部分课程考核改革工作,现总结如下:
一、高度重视、精心组织
2017年上半年,学校教务处下发关于课程考核改革工作的通知。我院按照文件要求,组织各教研室进行文件学习,统一思想认识,要求教师结合课程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,积极思考所带课程的考核问题;然后在教研室内部组织研讨,认真遴选申报课程考核改革的相关课程。2017年上半年,分别申报了综合英语2、笔译2、英语学科教学论等3门课程,2017年下半年申报了英语语音、综合英语3、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等3门课程的考核改革。
二、考核工作的实施效果
经过任课教师努力,各门申请考核改革的课程在考核内容、考核方式、评价标准等方面均有了改进,总体效果较好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:
1.各门课程普遍加大了平时的形成性考核,对其比例进行了调整。大部分考核改革的课程的平时成绩已提高到50%-60%。这个变化非常有利于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日常学习上,避免了期末临阵磨枪的不良现象,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改进。
2.考核改革的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能力考核与评价。以英语专业的语音、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为例,将传统理论考核转化为实践操作考核,更加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,对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目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。
3.课程考核改革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变,如《英语学科教学论》课程,由于本课程与教师资格证考试紧密相关,教师授课加入了和教师资格考试相关内容,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更加积极,学习兴趣有所提高。
4.通过考核改革,学生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。以笔译课程为例,学生在平时训练的翻译量远远超出以往期末试卷的翻译量,这对提高学生翻译水平与语言实践能力是十分有效的。
三、考核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
1.翻译类课程虽然注重了平时考核,但未举行期末考试。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,降低了难度。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错觉,即只有平时检测而不需要期末检测,这对学生全面掌握该课程内容不利。
2.考核改革的课程,特别是语言基础类课程,若平时成绩比例较大,期末笔试比例势必降低,这样就导致学生对集中性的期末笔试的重视度降低,而失去了对这门课程进行总体回顾、复习的学习机会,这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避免的问题。
3.有的课程的形成性考核,其结果反馈不够及时,学生等待考核反馈的时间过长,学生只能等到学期结束才知道考核结果,才知道在考核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欠缺点,这使得学生不能及时的调整学生态度和学习方法。
4.考核过程记录不够全面。有些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,老师可以做详细的记录,但是学生考过即忘。因此,考核的记录形式要多样性,除了纸质作业、试卷外,还要增加音频、视频、PPT等不同形式。
5.考核评价标准不够完善。在分门别类的形成性考核中,有时出现考核只有简单结果而缺少过程性记载,考核评价标准不够细致。
6. 课程考核改革是促进教风学风转变的有效手段,在理论上本应调动师生的积极性,但外语类课程因其特殊性,在注重平时考核的同时必将带来大量的时间消耗,而考核工作量就目前的学校政策还未照顾到专业的差异性,由此导致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,付出的劳动未能得到相应的回报。
四、改进建议与措施
1.继续做好教师的思想引领工作,引导广大教师了解课程考核改革的意义,帮助他们将课程考核的想法逐步付诸于实践
2.加强研讨与交流,邀请校内外专家给予指导,使考核改革课程在考核方式、方法、内容、标准、实施操作等方面更加科学、全面。
3.把握好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比例与操作流程,充分发挥两个评价在教学与学习中的导向与促进作用。
4.完善过程考核的评价标准,加强形式考核的过程记载,做到既有过程,又有结果,避免出现只有简单结果的现象。
5.做好考核材料的归档工作,确保考核课程的各项材料完备、规范。
6. 针对英语专业的特殊性,希望学校能够出台能够符合专业特点的考核工作量指导意见,让教师的劳动付出得到相应回报。
外语学院
2017年11月25日